近日,网红邵雨轩一则“复旦学子来也”的短视频冲上热搜。视频中,她推着行李箱转场至复旦大学校门,配文“我要去复旦上学了”,随后晒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稿纸并回应“童叟无欺”。
然而,网友发现画面角落标注的“管理学院研学课堂”小字,揭开了这场“入学”事件的真实面目——这实为面向企业高管的付费研修班,与全日制学历教育无关。事件发酵后,舆论场围绕“网红营销边界”“学历焦虑”等话题激烈讨论,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教育符号的复杂心态。
邵雨轩的爆火始于2020年与闺蜜张小花组成的“疯产姐妹”组合。凭借投喂日常、整蛊闺蜜等真实搞笑内容,该组合两年内粉丝量突破4000万,成为现象级网红IP。2022年组合解散后,她以“贝勒爷”形象单飞,转型记录个人生活,至今积累近400万粉丝。此次“复旦入学”事件中,她通过“行李箱转场+校门打卡”的经典叙事模板,迅速激活流量密码,却在细节处暴露商业逻辑——画面角落的“研学课堂”标注,暗示其参与的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面向企业高管的短期课程,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。
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公众对“名校入学”的认知期待与商业营销现实的错位。中国家庭对“名校学历”的执念根深蒂固,邵雨轩的“复旦”标签精准触动了公众对阶层跃升的想象。网友评论“好厉害!!恭喜进入人生新篇章”与“没活了,开始硬整了”形成两极分化,折射出社会对教育改变命运的集体信仰与对流量套路的警惕。
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确有“研学课堂”项目,内容涵盖企业战略、领导力等模块,主要面向企业高管收费。此类课程常以“校友资源”“高端人脉”为卖点,与公众认知中的“入学”存在本质差异。邵雨轩团队将课程资料作为“入学证明”发布,实质是将教育符号转化为流量变现工具。
短视频平台对“名校”“逆袭”等关键词的流量倾斜,促使创作者刻意制造冲突性叙事。邵雨轩视频中“行李箱转场”的戏剧化转场、网友评论区“真假复旦”的争论,均符合平台“争议即流量”的底层逻辑。
从吴彦祖英语课到向太“向上闺蜜圈”,知识付费正从技能传授转向情绪消费。邵雨轩事件进一步表明,教育符号本身已成为可包装、可交易的“商品”,其价值不再取决于知识含量,而在于制造焦虑与满足幻想的能力。
中产群体既渴望通过教育实现代际跃迁,又对“寒门难出贵子”的现实充满无力感。邵雨轩的“研学课堂”恰好提供了某种折中方案——以低成本获取名校关联身份,缓解阶层焦虑。这种“伪精英叙事”恰是流量经济的成功密码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课程被纳入营销素材,暴露出高校品牌管理的漏洞。当学术殿堂沦为流量道具,不仅损害教育公信力,更可能加剧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功利化想象。
邵雨轩事件绝非孤例。从“疯产姐妹”解散时粉丝的集体不舍,到如今“复旦入学”的舆论撕裂,公众情绪的起伏映射出网红经济的双面性:既创造情感共鸣,又制造认知泡沫。要破解这一困局,需多方合力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