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点关注,精彩不迷路
本文由华领人工智能原创
近日,教育部公布第三批“人工智能+高等教育”典型应用场景,全国 30 所高校入选,案例同步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。至此,教育部已连续发布三批典型案例,共 80 个,覆盖课堂教学、科研训练、创新创业、治理平台等多个领域。
这不仅是一份案例清单,更是中国高等教育智能化的阶段性图谱——AI正从“教学工具”变为“教育机制”,从局部应用走向系统建设。
从课堂创新到体系建设:AI 高教的三次跃迁教育部三次发布“人工智能+高等教育”典型案例,勾勒出高校智能化发展的演进路径。首批案例公布于 2024 年上半年,以课堂教学为核心,北京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探索 AI 助教、智慧教室、智能评测等教学场景,让人工智能第一次系统性地进入大学课堂。那一阶段的关键词是“应用落地”,AI 作为辅助工具开始在教学现场产生可感知的作用。同年 11 月发布的第二批案例,则将 AI 的触角延伸至科研训练、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。AI 不再只是课堂助手,而成为科研过程的重要支撑。东南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设虚拟实验平台与智能科研助手,推动 AI 在数据分析、模型训练、科研评价中的应用。AI 由此进入学术体系内部,成为促进创新与跨学科研究的引擎。
到了 2025 年公布的第三批案例,方向已由“教学创新”转向“机制建设”。在这一批次中,出现了大量校级 AI 治理、数据中台和平台集成项目。高校开始以 AI 为基础构建教育决策系统和质量监测平台,推动智能化从课堂延伸至管理与评价环节。
其中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连续三次入选,成为 AI 教育体系化建设的稳定力量。三批案例合计 80 个,形成了从教学到治理的完整链条。AI 的角色也由“外部工具”变为“内部机制”,成为支撑高等教育运行的新基础设施。
中国提速,世界共振:谁在重新定义智能教育?在人工智能深度重塑教育的浪潮中,中国高校的系统化推进尤为显著。顶层设计的明晰导向,让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从政策倡导迈入制度建设阶段。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提出“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”“建立基于AI的教育评价与科学决策制度”,将人工智能确立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能力。随后,浙江、江苏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等十余个省份密集出台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行动方案,以2027年为目标节点,系统布局高校智能化发展蓝图。从整体路径看,这些方案虽立足各地实际,但在方向上高度一致——学科扩容、课程革新、产教融合、基础设施升级与治理创新成为共同目标。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,使人工智能正从课堂应用走向高等教育的系统建设。高校的探索已不再停留于“会用 AI”,而是在重塑教育的运行逻辑。近年来,多所高校以数据中台和教学反馈系统为核心,构建起贯通教学、科研与治理的智能架构。AI 助教、学习分析平台等工具,正从教学辅助转变为教育运行的中枢——它们打通学习数据、教学质量与课程设计,形成持续迭代的闭环。例如“师说大模型”等新型教学分析平台,将教师培训、课堂研究与教学改进纳入统一体系,推动AI从“工具层”跃升至“机制层”,逐步嵌入教育结构之中。
在国际范围内,高等教育的 AI 创新也在加速。部分高校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,将生成式 AI 引入课程设计与学习评估,探索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效能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“生成式 AI 教学研究计划”便是一例。该校通过课堂实验与学生反馈,分析 AI 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体验中的作用,使“教学”与“研究”形成互动循环。这类探索体现了国际高校普遍的路径:以研究驱动创新,以教学验证成效,让 AI 成为理解学习过程的新工具。
总体来看,中国的高教智能化更注重体系建设与长期推进:政策提供方向,平台汇聚资源,机制保障落地;而国际高校则以科研创新为核心,通过分布式实践推动教育更新。两种模式路径不同,却在目标上趋同——人工智能正成为教育体系的基础能力,其价值不在替代教师,而在提升教育运行的科学性、精准度与可持续性。
当科研遇见课堂:教育智能化的链条正在形成当 AI 在高校层面完成机制化建设后,教育智能化的逻辑正沿着教育体系的纵向链条不断延伸。从大学科研到中小学课堂,AI 的角色正在从教学工具转变为育人机制,推动形成贯穿“兴趣培养—能力成长—职业选择”的智能教育体系。在高等教育阶段,AI 已成为科研赋能的重要力量。高校建设的科研大模型、虚拟实验环境和智能实验管理系统,正在重塑科研训练的方式。学生在实验与研究过程中,通过 AI 进行数据建模与算法验证,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,也在实践中形成面向未来产业的 AI 能力。这种由 AI 驱动的科研赋能,正成为教育智能化的上游起点。
在中小学教育中,AI 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学习伴随与成长支持。各地学校正在建设基于智能学习平台的成长画像系统,利用 AI 记录学生的学习节奏、知识掌握和兴趣偏好,实现因材施教。AI 的加入,使教育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优化,教师从“授课者”变为“学习引导者”,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。智能伴学系统不仅重塑了教学流程,也让教育的关注重心回到“理解个体、促进成长”之上。
这一纵向贯通的趋势,正在使教育智能化形成系统闭环。高校的数据中台、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模型以及中小学的学习画像体系,逐步连接为一个贯通的教育网络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,成为这一体系的关键枢纽——汇聚高校经验、整合基础教育资源,为中国教育智能化提供统一标准和公共底座。
华领通智的实践正落在这条线上:以 AI 水手为核心品牌,推动从课堂教学到成长画像的智能教育体系建设。在教学层面,AI 水手以“教师主导、学生为本、数据支撑”为核心逻辑,通过水手数智教室 S900 中的AI 助教、学情分析系统等工具,贯通课前、课中、课后的全流程教学场景——课前生成差异化教学方案,课中实现互动与即时反馈,课后完成作业批改与学情分析,帮助教师更高效地理解学习、调整教学。
在育人层面,华领通智以“AI 成长画像”为核心机制,结合行为数据、认知表现与情绪反馈,构建学生的学习档案与发展曲线,让教师能够以数据为依据洞察学生成长变化,支持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。同时,基于“五育融合”理念,体系还延展至心理健康、兴趣培养与社会实践等维度,实现学业成长与个体发展的统一。
这种体系化的建设,让 AI 不再只是课堂中的技术工具,而成为教育生态的内在逻辑。它以平台为中枢、以数据为纽带、以教师为核心力量,推动教育从“数字化应用”走向“智能化共育”。
当技术成为理解教育的方式,而非教育的替代者,教育的边界也因此被重新定义——高教之上有科研创新的驱动,基础教育之内有学习成长的延展,而二者之间,则正在形成一个更懂学习、更能育人的智能系统。
关注我们,精彩不迷路!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